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二) 三暮 |
||||
离开陕北又有五年了,拜识(好友)来信说去年(1994年)村里通了电,这无疑是一场“陕北产业革命”,整整比欧美工业革命晚了将近200年,人们摆脱了昏暗的煤油灯,巨大的工业发展前景和美好的现代化生活梦想使村里的陕北人都有点找不到北了,人们纷纷议论能否发展乡镇企业,可他们既不懂专业技术,也找不到好的工农业项目,乡亲们都盼着我回去和他们一道商量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追踪复兴中的陕北民间文化思考,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块神秘的土地。 |
||||
|
|
|
![]() |
|
面颊布满红丝 | 成年人“面皮晒铁锈” | 黄土高原深邃的汉子 | 孩子的羁绊 | 老镢头也歇菜了 |
和我在延安生活那个时代的人,这一次见面觉得他们都老了许多,差不多一个个都跟老头、老婆一样了,黄土高原较强的紫外线容易使人衰老,使孩子们稚嫩的面颊布满红丝,使成年人“面皮晒铁锈,”脸看上去就像黄土高原一样的深邃、沟壑纵横,终日的艰苦劳作和一大群孩子的羁绊,使过去的朝气早就无影无踪了。同几个人谈话,想不想发展乡镇企业,他们都感觉现在有吃有喝就差不多了,要是缺个毛八七的零花钱,到油井上偷点儿黑油倒手一卖,散碎银两就来了。菜园坪村也钻了几口井:金盆湾一带打了一口井,油不多,就再也没人开钻了;耀仙梁上钻了三口井,马神庙坪的底河滩畔上有两口油井,油都比较多。目前的政策是井钻到谁承包的地里就给谁一笔十一年的土地补偿费,每口井大约一万元左右。 |
||||
|
||||
从陕北地区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热带地区的植物到红胶泥、砂石、卵石所构成的地层,大致可以假想判断远古陕北地质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过程。由于大陆漂移、印度洋不断扩张、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发生大陆岩石圈俯冲,使喜马拉雅地区抬高,中更新世以来近200-300万年,开始了造山运动,这一过程至今尚未结束,被抬高的喜玛拉雅地区产生的挤压力如同波纹一样向北北东方向扩散,使青藏高原与滇西、川西南产生了许多褶皱带,这些褶皱带就是现在这一片地区所看到的大峡谷,这些大峡谷大致以喜玛拉雅向北北东方向所产生力的挤压波纹相似,呈西向东南方向弧形排列,使众多河流也由西向东南流动,这一带地层断裂运动变化剧烈。我国境内山脉的走向也呈弧形波纹状排列,一直延伸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而在青藏高原西部山脉走向则完全相反,印度板块的俯冲力作用在青藏高原,使它的西、北、东三个方向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大圆弧。就这样地壳挤压、抬升的力逐波向陕北地区延伸,把陕北地区的海底地壳抬高,使向东奔流的黄河突然受阻,由于地壳变动是由北北东方向逐波延伸,高度递减,黄河不得不改道向北流淌,远古陕北地区海水冲刷的卵石、砂石与沉积的泥层受地壳抬升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红胶泥、砂石和卵石层,在陕北红胶泥与砂石、卵石是伴生的。据此推断,陕北的地质年龄应该在新生代晚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甚至晚于黄河的年龄,因为有了陕北高原的隆起才使得黄河无路可走,折向北流。1760年,G.阿尔杜伊诺把岩石分成三个纪:第一纪为结晶岩;第二纪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纪是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因此在陕北安塞发现贝壳、海螺壳不足为怪。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此前,中生代的恐龙和许多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到第三纪后期最高等的动物——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新生代开始时,古地中海比现在大,古欧亚大陆比现在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陕北还处在古地中海中。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喜马拉雅山的耸起导致古陕北浮出古地中海是近200万年的事。陕北石油的形成也始于这一时期,海相生物随古陕北的抬升被埋入地层,也说明古陕北处于古地中海北部的边缘,因为海中浮游生物多处于海的边缘,浮游生物是形成石油的条件之一。陕北煤炭的形成则晚于石油的形成,那时陕北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生长,是以后煤炭形成的条件。“土牛骨”到底是海洋脊椎动物还是陆生脊椎动物?根据在红胶泥层、砂石层与卵石层出土分析,应该是海生脊椎动物,红胶泥是海洋沉积层。安塞红胶泥层中有大量的“土牛骨”化石,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突然灭绝的呢?根据食物链原理,古陕北地区的古地中海浮游生物在地壳上升过程中死亡,使海里的“土牛骨”失去食物来源,才导致他们突然灭绝了。以此再进一步推论,有“土牛骨”的地方是不是应该就有石油呢?反之,在陕北有石油的地方应该能发现“土牛骨”化石,在安塞这个对应关系是存在的。 |
||||
|
|
|
|
|
夔牛角化石(藏于安塞县文物文化馆) 鱼群化石出土于安塞镰刀湾(藏于安塞县文物文化馆) | ||||
|
|
|
|
|
距今四亿年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化石。陕北红胶泥中的海洋动物龙骨,此海洋动物龙骨出土于安塞县新尧坪村,海洋动物牙齿化石,广泛分布于安塞红胶泥砂石层中,当地老百姓把海洋动物的龙骨叫做“土牛骨”此牙齿发现于安塞县菜园坪村,个人收藏。 陕北红胶泥砂石层中发现的海洋贝壳,出土于安塞菜园坪、肖官驿、新尧坪村。 | ||||
|
![]() |
|
![]() |
![]() |
贝壳常与海螺壳伴随,出土于安塞县肖官驿村。 在安塞下北川红胶泥砂石层中随处可见的海洋动物骨骼化石。 | ||||
![]() |
![]() |
![]() |
|
|
安塞肖官驿村,此红胶泥砂石层中发现大量的螺壳,根据观察,海洋动物化石多分布于安塞北部地区。与红胶泥土层伴生的卵石、砂石层,疑为海水所冲刷。原产于印尼的丁香树群发现于安塞县老灵山。原产于印度热带植物菩提树发现于子长县。 | ||||
![]() |
![]() |
|
井沟坪村 小水电站→ |
![]() |
从陕北的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来之前设想帮助菜园坪村办一个乡镇企业开发无污染、绿色山野菜加工供应大中城市,经过几天同各位老乡交谈及实地考察把我的打算给否定了: |
||||
|
|
|
|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早就想把陕北的百合科“名花”栽到花盆里观赏,与拜识一起到背洼山坡上采集十几颗花种,山丹丹花的根部像大蒜一样,上边长着花芽,和野草混长在一起真不好辨认。在窑洞里存放还让老鼠把上边花芽肯吃光了,今年想看开花怕是没戏了。花儿在陕北历史文化的承传中有着特殊意义,它不仅是陕北剪纸中的主要载体,表现人们利用剪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剪纸中的花儿、动物和人物的造型还蕴含着陕北地区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以及陕北剪纸自身的起源。 |
||||
|
|
|
|
|
肖官驿铸钟地名带"尔" | 菜园坪铸钟人名带"尔" | 汉画像砖 | 老灵寺石刻剪纸造型 | 西汉石刻剪纸造型 |
|
|
|
|
|
西汉石刻剪纸造型 | 西汉石刻剪纸造型 | 石刻剪纸动物造型 | 石刻剪纸动物造型 | 石刻剪纸花草造型 |
|
|
|
|
|
西汉老灵寺石刻倒照鹿 | 安塞王占兰剪纸倒照鹿 | 安塞流传剪纸倒照鹿 | 七十年代送饭上山 | 尔格难得一求送饭罐 |
陕北剪纸产生于游牧文化还是中原农耕文化?中华文化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最早产生文明并进入发达文明社会。剪纸早于纸的发明起源于各游牧民族中。 |
||||
![]() |
![]() |
|
|
|
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顶部和左右两边均雕刻着莲花。对折、对称、两两相对。古窑窑腿上的石刻花草。石刻花草造型。 | ||||
|
|
|
|
|
年代久远的门墩、石栏(菜园坪村)至今都还清晰可辨剪纸造型中的花草、动物、腰鼓造型。坍塌寺庙残破石碑中龙凤造型 | ||||
陕北剪纸是在地域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联结中原地区与北部、西部各游牧民族及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因此,它与周围的文化相互碰撞和影响不可避免。例如影响到唐朝官员的服饰。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陕北剪纸文化既反映出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比如花草类牡丹造型),同时也融入来自西方的诸多文化(剪纸中的石榴、莲花、狮子等),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貌。陕北的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们认为陕北地区的文化是植入型文化、或移民文化,汉代和明代有两次大规模中原农耕民族迁徙到陕北的高潮,其余年代为游牧民族移入。这就使陕北民间文化有了两个重要性质:①不可避免地使陕北民间文化带有人身依附性,人死艺亡,人走艺绝。这是因为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人就是信息的载体,人的社会性松散,人口迁徙流动,民间文化不易承传、发展、积淀。②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原农耕民族大规模在陕北存在只有汉、大明两个朝代,其余各朝代多为游牧民族存在生活于陕北,所以游牧民间文化在陕北占绝对优势,陕北剪纸自然表现的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但是游牧文化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前代人的文化遗留都会抛失,这样会使历史倒退到原点上。所谓历史的断裂,主要是指人的断裂。陕北这个大舞台真好比红楼梦中甄士隐所释“……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
||||
![]() |
||||
![]() ![]() |
||||
陕北剪纸其实就是游牧民族的“文字”,中国文字也是从西域来的炎黄游牧部落和华夏土著民族混合产生的。文字都产生在大的游牧部落和农业土著混合以后,因为文字最早都来源于象形,想象力不丰富,就无法捕捉到万物之形。有了万物之形这个蓝本,才能浓缩为文字的形。原始初民大多都爱绘画,或在地上画,或在岩石上画;游牧民族继承了这个传统,也擅长绘画,他们能状写出各种物象之形。当他们和农业民族混合后,把他们的绘画才能转到创造文字上,这是很自然的事。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创制文字的形,至于意,则要靠理性思维,这又是农业民族的优势,两种优势+结合,就创制出最古老的文字。陕北的游牧民族在绘画基础上把它演变为剪纸,在纸发明之前,剪纸的造型是石刻、木刻、泥塑、画像石、画像砖,剪纸已经距离真正的文字不远了,因此陕北剪纸是所有陕北民间文化的精髓。 |
||||
|
Copyright © 2004 mgy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马国玉剪纸艺术创作室 2004
陕西省延安市马国玉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室: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工会四楼腾达公司
电话:0911-2937397 手机:13991783976 Email:
ydm2686@mgyart.com 邮政编码:7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