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塞芦子关

塞声

 

    在我国五大名关之外,芦子关这座著名的古塞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诗中写道,“周水犹传檄,芦关未撤烽”,芦关,就指陕西省安塞县城北约七十华里处的历史上著名的古塞-芦子关。
    芦子关也称芦关,在一个叫土门的山谷里北与陕北榆林地区的靖边县连接,形势极为险要。东西两边崖壁如悬立对峙的门户,在崖头,还有东西二城旧址。据说,秦汉以至后来几个朝代一直为边塞重地,其地北控河套,西潘灵武,是兵家必争之地。
    特别是西汉以来,有不少名将镇守芦子关。汉初,名将李广做上都太守时,曾驰骋芦关内外,驱逐匈奴唐长庆四年(公元八二五年),李佑为朔方节度使时,在芦子关一带造五城,成为抵御外敌的重镇。宋淳化五年(公元九九五年),金明镇史李继修筑砦城,使芦子关进一步闻名天下。最特殊的是北宋名将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时,曾在这里大破西夏入侵者。
    芦子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风光壮丽。芦关风光,最以雪景而闻名。冬雪覆盖下的芦子关,塞外广漠的雪野,一往无垠;阴山横其遥远的背后,映衬得古塞旖旎雄壮,有诗赞曰:“芦关居要塞,北连沙漠边,阴山横其背,积雪冈峦颠骑驴寻梅者,推敲访名贤。鸿爪留印
迹,坐寒月夜毡。”
    诗中“骑驴寻梅者”就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安史之乱”暴发于公元七五五年。公元七五六年五月,大诗人杜甫挈妻雏,颠沛流离,避兵逃难北上鄜州今富县)的羌村。杜甫在这里写了《羌村三首》等著名的诗篇。在羌村,村甫得知唐玄宗逃出长安奔往西蜀,太子李享七月即位于灵武后,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决定北上灵武。途中,他来到了风光壮丽的边境古塞芦子关,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塞芦子》:“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歧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二百里。芦关扼两寇(史思明、高秀岩),深意实在此。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今天,在延安杜公祠的石扁两侧仍刻有这样两幅对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是清人陈炳琳撰书的。
   “芦子关,芦予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守北藩……”安塞古谣里唱道这样的句子。“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遥想远古,著名的安塞腰鼓兴许就是雄壮的古塞芦子关上打起的吧,今天,当人们怀古之情油然生起的时候,虽然芦关古塞由于千百年来岁月的流逝及大自然风雨蚀剥,使广子关渐失往昔的面貌,然而,古塞曾经有过的雄姿却一直流传着。解放后,芦关古塞被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相关内容
安塞,中国艺术之乡 安塞民间绘画的风格 安塞人窑洞
安塞县和安塞人的光荣与骄傲 安塞民间美术人文环境论 搂兜
安塞农民画 东方毕加索之作 民俗与民间艺术 安塞胜可游
安塞民间美术印象 陕北剪纸艺术新探 安塞秧歌
滚滚黄土煽情的安塞腰鼓图片 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的凝聚  高原吹手
信天游的旋律吸引人的想象力 安塞女人像首歌    蛇盘兔
陕北行,八十年代西行漫记 民俗与民间艺术    安塞民间泥塑
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1) 扳旱船   针扎
论安塞民间绘画艺术 蛋壳镶嵌画 坐帐花
黄土地艺术 安塞炕围画    布老虎
民间美术辅导者断想 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2)  

Copyright © 2004 mgy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马国玉剪纸艺术创作室 2004
陕西省延安市马国玉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室: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工会四楼腾达公司
电话:0911-2937397 手机:13991783976 Email: ydm2686@mgyart.com  邮政编码: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