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安塞腰鼓走笔

宇鹏

 

    张艺谋的镜头和一群穿黑棉袄的陕北汉子

    1984年3月,一向封闭的安塞县城走进了一支摄影队伍。为首的是陈凯歌和张艺谋。他们是来拍摄影片《黄土地》的。
    张艺谋他们在此之前曾行色匆匆地来过一趟,在这片黄天厚土上,对于他们震惊最大的就是安塞腰鼓!
    据说陈凯歌在云南插队,观看过西南少数民族的庆典。长刀成列,木鼓惊天,纵歌狂舞的气氛中洋溢着豪放的激情与伟力。汉民族的豪迈强悍之情是不是被五千年的重负所窒息?或者,是不是在尚不算发达的现代生活中泯灭?然而他们就是在这次陕北之行中终于找到了回答。当数百条安塞汉子在黄土地上打起惊天动地的腰鼓,简直难以置信,小小的腰鼓竟然蕴藏着如此宏大之音和雄浑气势!
黄天厚土上,朗朗晴日下,一百五十名精壮安塞汉子一色黑衣黑袄,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曾经有三个把来访的法国人震晕了的鼓手,何以比得了这150人的阵容!    
    在这群黑衣鼓手中,他们中间有人说:1952年他就在天安门广场打过腰鼓。
    嚯,那么威风?摄制组的人看着他们面前的这些尚未彻底摆脱贫困的受苦汉,他们一个个肤色粗糙,但表情激昂,是的,那充满活力的、振聋发聩的艺术正在他们身上迸发而出的!
    牛皮大鼓擂响了!队前的伞头使劲地扭动了,150名腰鼓手勇猛如虎,气势如浪,一忽儿从山坡打到沟底,一忽儿又在山梁上驰骋决荡,豪情的狂舞像滚过大野的沉雷,他们打出的是都市里永远也无法想象的阳刚之舞。观之,那简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对如此具有憎爱分明实感的狂舞,人的精神似乎会被一种东西彻底摧垮了……
    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涌上来时,“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摄制组的同志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
    《黄土地》摄制组的同志拍完眼前的情景,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激越的鼓声

    《黄土地》摄制组走了。当鼓手们重新回首身后的黄土时,那兴奋的心情依然不能消逝,他们不仅是第一次,也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存在的伟力。影片中的腰鼓场面,也让土生土长的安塞人大开眼界。当影片在安塞县影剧院上映时,场场爆满。着实为自己扬眉吐气了一番。
    沉寂的安塞人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真正的形象。
    安塞民间传说,腰鼓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了。想那一定是秦国戍边士卒的发明了。威武的边塞士卒把腰鼓作为战斗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遭敌突袭时,以鼓报警;夺得胜利后,以腰鼓进行舞蹈,欢庆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战斗中它可助阵壮军威。

无疑,安塞腰鼓是一种军鼓   

    相传神农氏有“土鼓”,黄帝有“革鼓”,征战蚩尤时,在涿鹿之战中擂响八十面夔牛皮鼓,鼓声“似象雷霆”。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的诗句分明证实,腰鼓在整个西北边塞线上流行!1981年,陕北梁村出土了两块宋代腰鼓画像砖,舞姿动态感强,人物栩栩如生,证实陕北腰鼓历史久远,流传甚广。
    现代人认为安塞腰鼓之所以独领风骚,是因为它在黄土内地得以完整的保留和发展。
    ……明丽的天空,觉醒的土地,那是解放区的腰鼓!“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把亲人们迎过延河来。”1942年,陕甘宁边区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边区的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从此安塞腰鼓走向大江南北,被誉为“胜利腰鼓”。
    ……欢欣的喜悦,高扬的眉梢。这是解放初的腰鼓!隆隆的鼓点诉说着心愿。1952年,安塞腰鼓带着翻身解放的陕北人民的喜悦,从天安门前打过。中国青年文工团学习了安塞腰鼓,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膺特级嘉奖。

千人腰鼓阵

    1986年,中日合拍了一部大型电视片《黄河》。
    摄制组决定拍摄一个体现黄土风情和黄河文化的千人腰鼓大场面。
    安塞县有8个乡镇的腰鼓手云集一起。因为场面的宏大,摄制组还专门从某机场调来了直升飞机进行空中鸟瞰拍摄。
    这天上午9时许,800名腰鼓手和200名鼓乐队员同时来到县城郊的白坪山。为了不错过这种场面,摄制组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架设了好几部摄像机,地面和空中另有主摄像机。10时左右,一架直升飞机从延安方向飞来,拍摄正式开始!导演一声令下,全体鼓手一起动作,摄影机下的壮观场面出现了,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撼山动地的鼓乐伴随着全部由青壮汉子组成的腰鼓阵容红绸舞动,本来已是黄尘滚滚,再加上低飞而过的飞机螺旋桨的作用,旋起一股股卷风,场面之蔚为壮观,确有震天撼地之雄力!山上山下,一忽儿打出一股虎劲,一忽儿打出一股猛劲;一忽儿打出一股能劲,一忽儿打出一股蛮劲……
    摄制组的一位同志显得激动不已,一边抹眼泪,一边跑在人群中拍摄镜头;一位研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者说:“看到这些情景,感到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太强了!”

京城夺大奖

    1986年临近春节,中央电视台组织承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经过省地各级严格筛选的节目,汇聚在中央电视台,一展风采。
    谁将摘取本次大赛最高奖,观众拭目以待。
    当安塞腰鼓打完最后一个动作,鼓手们上气不接下气地接受采访的同时,评委们亮出了最高分。
    12月7日晚,当决赛的实况转播刚一结束,观众们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美国大使馆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热切希望能将安塞腰鼓重播一遍。法国友人也打来电话说:“这场面确实是太感人了!”
    比赛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参加比赛的腰鼓手。康克清怀着对延安时期难忘岁月的回忆:“我可是‘老延安’,1942年我就打过腰鼓。”彭冲说:“你们打得好,振奋人心呀!”廖汉生、贺敬之、高占祥也高兴地说道:“腰鼓打得好,有陕北男子汉的气质!”
    一出安塞腰鼓,京城交口称贺。这伙参加比赛的人,他们有着土生土长的农民血液。他们踏出的鼓韵和舞姿传承了传统民间鼓舞的精华,像他们的父辈、祖辈们一样,打出他们的生活、力量和生命!

亚运鼓声

    1990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格外宜人。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将在这里举行。
    从陕北黄土高原小县来的430名安塞腰鼓手,将参加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表演。
    早在1988年,安塞数百名腰鼓手曾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一展风采,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
    在安塞农村,会打腰鼓的人比比皆是。有的孩童六七岁既可以打腰鼓,是跟大人们学的,威风乎乎,令人啧舌。安塞腰鼓从8人的小场子打到上千人的阵势,而今在亚运盛会上一展英姿,这是每个腰鼓手的夙愿。县上从全局考虑,决定从南路、中路和北路的三个乡镇精选腰鼓手。南路选西河口乡,中路选沿河湾镇,北路选真武洞镇和谭家营乡。按照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的安排要求,安塞腰鼓425名参加表演的鼓手在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相会在北京》首场“欢庆锣鼓”中表演二分半钟,伴舞11分钟。六个方阵,每个方阵64人,有打击乐手20人,长号、唢呐手20杆。
    二分半钟的表演时间,鼓手们在烈日下苦练了40天。
    1990年9月22日,兴奋的时刻来到了,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宣布开始,数万名观众参加了开幕式,当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表演随着演出开始后,425名安塞腰鼓手在地动山摇的鼓乐声中齐喊“噢……!”冲向绿茵场地,一个个头缠白羊肚子手巾,身穿白羊皮坎肩,腰系红绸带,腿蹬红马靴,茂腾腾如一片高梁,组成“鲜花遍地”的鼓阵画面,一时间长号响彻整个体育场的上空,紧接着奏起陕北唢呐传统曲牌《得胜回营》的曲子,群情激昂的数百名鼓手情绪高涨到了顶点,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打出铿锵的节奏,舞出豪迈的舞姿,留给数万名观众以振奋喜悦之情。
    “丰收步”一过,“万马奔腾”的鼓阵犹如铁军驰骋疆场,推波助澜,锐不可挡,一种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力量占据了人们的心情,挥动着,跳跃着的庞大鼓阵井然有序。旋即,又进入“万丈光芒”之中,六个圆圈队形,八条直线如光芒直射,加上两条长75米,直径1米的华夏飞龙的腾空而起,把安塞腰鼓的表演推向高潮……
    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的一位领导说:“好极了,安塞腰鼓是宝贵的民族艺术,表演太美了,太激动人心!”
    省长白清才在北京火车站欢送安塞腰鼓表演团回陕时,介绍他在开幕式观礼台上观看时的情景说:“坐在他周围观看开幕式的贵州代表、甘肃代表等兄弟省的领导同志和外国客人,都伸出大拇指称赞打得好。我作为一名省长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祝贺你们的成功,感谢你们为陕西争了光,为全国人民争了光!”

海外的注目

    1989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台湾地区《汉声》杂志社回大陆采风参观,将安塞腰鼓介绍到台湾。采风组在安塞参观活动,耳闻目睹了黄土地上的民间民俗活动后,以专辑的形式在大型画册《汉声》上隆重推出陕北民间舞蹈——安塞腰鼓。
    在这之前,台湾著名电影导演凌峰先生曾赶到偏远的安塞县为他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拍摄腰鼓场面。在一片收割过玉米的闲耕地里,鼓手们带着收获后的喜悦、挥洒自如的舞动,好像进入到一种忘情境界。
    作为台湾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片头镜头的安塞腰鼓收到的强烈效果,是凌峰所不曾想到的。1991年秋天,凌峰的摄制组再次涉足陕北,拍摄安塞腰鼓。那收割过的田野,那陡立的黄土山梁,那响遏行云的鼓声,都在传递着一种民族的信息,句通着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安塞腰鼓无疑是一种文化现象。
    安塞腰鼓既是豪情的大写意,又是黄土地和黄土人的大写意!
    陕北信天游是黄土高坡上飘逸的纯情的云朵,安塞腰鼓就是响彻寰宇的惊雷!
    专家认为,中国黄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地域就在安塞。
    安塞的文化背景也不是偶然的。
    安塞,其取于“安定边塞”。早在秦襄王时,秦国修筑在陇西,北地和上郡的长城向东而北,就在安塞境内分一为二(《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和古代历史地理状况分析,安塞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几个朝代都是中原文化区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以后安塞在很长的时间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就自然成了保留古代文化的特殊地域,当战时的军鼓成为民间艺术活动之后,使得它才能够得以延续。
    日本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学者深尾叶子女士在大板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黄土高原的见闻----中国陕西安塞腰鼓专门访》一文,称安塞腰鼓有“高扬唤起”的美感、“踊跃豪情”的力感一种民间舞蹈。
    同样,当影片《黄土地》在香港上映时,安塞腰鼓给香港观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1986年,香港、澳门的暑期师生旅游团专程来安塞观看了腰鼓表演。
    有趣的是,台湾回大陆拍摄的影视片《咫尺天涯》和《明月几时圆》等都将安塞腰鼓表演加到故事的情节里,而《吉庆有余》的导演干脆别出心裁,将一伙茂腾腾的黄土汉子请到故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封建皇家宫殿……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还是对一种文化的偏爱?
    1992年春节,安塞腰鼓手出征沿海开放城市湛江、汕头等城市。回乡过春节的港澳同胞看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后,心情激动,有人当即给亲人打电报,要求赶来观看。

再度辉煌

    安塞腰鼓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是成功的。世界各个民族,各个肤色的人看到了黄皮肤的中国农民的风采,也显示了中国人民在通往现代化进程中的自强与自信!
    黄土地的子孙敲响了他的腰间系着的一轮太阳一轮明月,把他们的理想写进了永恒。看着他们击鼓狂舞,尽情挥洒的英姿,你会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历程中足音的强劲。
    黄河在奔涌,鼓声愈激越。安塞腰鼓,正走向新世纪,敲响时代,敲响明天。
 

                                   (作者系安塞县文化文物馆馆长)

 

 
相关内容
安塞,中国艺术之乡 安塞民间美术人文环境论 安塞胜可游
安塞县和安塞人的光荣与骄傲 民俗与民间艺术 安塞秧歌
安塞农民画 东方毕加索之作 陕北剪纸艺术新探 高原吹手
安塞民间美术印象 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的凝聚 蛇盘兔
信天游的旋律吸引人的想象力 安塞人窑洞  安塞民间泥塑
陕北行,八十年代西行漫记 安塞女人像首歌    针扎
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1) 民俗与民间艺术    古塞芦子关
论安塞民间绘画艺术 扳旱船   安塞炕围画
黄土地艺术 蛋壳镶嵌画 坐帐花
民间美术辅导者断想 搂兜     布老虎
安塞民间绘画的风格 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2)  

 


Copyright © 2004 mgy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马国玉剪纸艺术创作室 2004
陕西省延安市马国玉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室: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工会四楼腾达公司
电话:0911-2937397 手机:13991783976 Email: ydm2686@mgyart.com  邮政编码: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