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安塞民间美术探源

李敬寅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生活和古代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几年来,我每次参观安塞民间绘画、剪纸、泥塑、挂毯等艺术作品,研究和翻阅了有关资料,深感安塞民间美术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以下几点:
    第一,安塞民间美术作品深受中华五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绘画风格,绘画内容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其中表现出的婚姻嫁娶、日明星辰、人与自然的斗争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热爱生活,不断创新等传统美德。
    第二,安塞民间美术受到陕北特殊地域文化,包括陕北画像石、宗教文化、民间文化以及安塞腰鼓,信天游等影响。安塞地处延安之北.是古代军事要冲,取意“安定边塞”而名,自古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境内的芦关,也叫芦子关,是我国古代五大名关之一,位于安塞县城北七十华里,其地北控河套,西蕃灵武,南保长安,早在唐宋时就建造五城,以护塞外。当地至今流传着“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控北蕃”的词句。唐代大诗人杜甫安史之乱后也曾到过这里,写下了这样一首描写军事态势的诗:
    延州秦百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
    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振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敢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因此,从安塞民间绘画中,不难看出其中明显融汇着这种特殊历史条件和特殊地域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粗犷豪放,雄浑昂扬,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些作品中既有关中文化的影响,又有塞北文化的渗透。这一点,明显和户县等地的民间绘画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高金爱  《多喜》

曹佃祥  《说书》

曹佃祥  《大公鸡》

    第三,安塞民间美术受到延安革命文艺的深刻影响。安塞距延安城仅40公里,当年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许多文艺工作者经常在安塞深入生活,延安保育院就在安塞县,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期间曾在安塞县城西50公里的王家湾居住近两个月,指挥了著名的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边区军民在安塞县城真武洞举行了祝捷大会,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到会祝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年这些难忘的革命历程及如火如荼的延安革命文艺,无疑对安塞民间美术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在《美术》杂志封面发表《大公鸡》而名闻画坛的曹佃祥老大娘回忆,1942年春天,有十几位延安鲁艺的学生来安塞县高桥村画速写,搜集民间剪纸,她听到这一消息后,抱着好奇的心情,想看看这些大学生怎样画画?她背上干粮,步行50多华里赶到高桥村时,鲁艺的学生已经走了,她心中有多么遗撼啊。可一转身,她看到这个村中一户人家的窑窗上贴着《锄玉米》、《送粮》、《学文化》等新窗花,一下子把她吸引住了,这些新的剪法和新的内容对她启发很大,从此,她胆子大了,敢像鲁艺的学生那样剪自己所见所想的新窗花了。至今,安塞民间美术作品仍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送哥哥上前线》等题材。再如余泽玲的《走西口》、徐桂花的《捻线线》、潘长旺的《打场》、曹佃祥的《说书人》、《民兵》等,都明显受到延安革命文艺创作传统的影响。
    第四,安塞民间美术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全国解放后,安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18年来的巨大变化,给这些民间美术工作者注入了新的营养。安塞民间美术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陕北人民改天换地、科学种田、农田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开发石油、大办乡镇企业和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例如李福爱的《春播》、常振芳的《牛群》、马国玉的《乡情》、侯雪昭的《五哥放羊》、《秋》、孙佃珍的《饲养》、《晨》、李秀芳的《腰鼓手》、卜云霞的《兰花花》、郭爱梅的《正月》、曹芳莲的《村头》等,无不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李福爱  《春播》

侯雪昭  《秋月天》

孙佃珍  《饲养》

    第五,安塞民间美术得到各级领导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辛勤辅导。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安塞民间美术这匹名闻遐尔的千里马,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和培育。安塞人把这种不计名利、辛勤辅导培育民间绘画的美术专家称为“挖金人”。多年来,安塞民间绘画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杨先让和陕西省群艺馆陈山桥以及县文化馆馆长杨宏明等同志的高度重视。以靳之林为例,这位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青春最好年华都奉献给了发掘培育陕北民间艺术之中,他曾经徒步沿当年的秦直道从淳化县的甘泉宫到内蒙的包头市一站一站地跋涉过,他曾经翻山越岭,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调查过陕北的石窟艺术,他曾经手把手地帮助和辅导安塞的民间美术工作者大胆构思、精心创作,他最早带领安塞县剪纸能手李秀芳到法国访问引起轰动。他的确是一位真正“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的艺术家。早在1974年,他就将户县农民画家李凤兰请到延安做报告,我当时在铁路上工作,也是聆听者之一。他为陕北和安塞民间美术工作者付出的心血是人所共知的。
    再如陈山桥,生于西安灞桥,1975年从西安美院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安塞文化馆,一干就是十多年。安塞县的沟沟岔岔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脚印,在他担任安塞县文化馆馆长期间,安塞县获得“全国剪纸之乡和画乡”的殊誉,他本人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开拓者”和“优秀辅导员” 的称号。
    安塞县文化馆现任馆长杨宏明,是一位将安塞民间美术引入市场经济的带头人。她精明能干,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她带领全馆干部广开思路,走村串户,收集民间剪纸和绘画作品,培训了100多名创作骨干,同时又带领民间艺术家上北京、进深圳、下广州、飞往美国、澳地利,使得安塞民间美术名气越来越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象靳之林、陈山桥、杨宏明这样一些“挖金人”,千方百计为民间美术工作者出主意,想办法,拓宽视野,开发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并把他们的作品推荐到各种展览会上,使民间美术工作者耳聪目明,如虎添翼,声名日远,使安塞民间美术从黄土窑洞的窗格炕围上飞向世界,功不可没。
    第六,安塞有一支热爱生活,心灵手巧,执着追求的民间美术创作队伍。这支队伍以劳动妇女为主,其中老一辈的有曹佃样、白凤兰、高金爱、常振芳、张凤兰、张芝兰、薛玉芹、李秀芳、潘长旺、白凤莲等,中青年有王西安、侯雪昭、李福爱、马国玉、朱光莲等。她们都是土生土长,一辈子在安塞的山沟沟里辛勤劳动的妇女,他们既承担着繁重的田间劳动和家务活儿,又都是一些刚强好胜,会剪纸善刺绣的巧婆姨巧媳妇巧姑娘,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为农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活动义务剪纸、刺绣,将贫穷偏僻的山村打扮得五彩缤纷,从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绘画本领。乡亲们的窑洞上、窗户上、墙裙上、鞋上、围裙上、裹肚上、正月里的社火旱船上,都留下了他们的心血。天长日久,他们驾熟就轻,随心所欲,剪自己之所想,画自己之所爱,绣自己之所见.他们没有任何框框条条,没有虚荣心理,怎么好看怎么画,怎么顺眼怎么剪,怎么美丽怎么绣,大刀阔斧,精工细做,一个个成了真正的民间艺术家。1982年,安塞县剪纸能手李秀芳以一把普通的剪刀在法国引起轰动,观众随意要什么她能剪什么,一位法国老人别出心裁地提出要只猫头鹰,这是他们的幸福鸟,可中国人不喜欢猫头鹰,李秀芳从未剪过,可眼前老人提出这个要求,怎么办?只见李秀芳很快折好纸,剪刀在她的手里左剜右转,上下翻动,不到几分钟,一只机警可爱的猫头鹰展现在大家面前。顿时,掌声赞叹声响成一片,一连三天,法国人排长队购买李秀芳的猫头鹰。
    已故民间美术家曹佃祥老大娘从小就学剪纸,精通传统技法,剪纸绘画题材宽广,构思新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她创作的《喂鸡》、《打场》、《耕地》、《说书人》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她的剪纸《拉胡琴》、《吹笛子》,匠心独具,且不说老汉和小伙子二胡拉得怎样,笛子吹得怎样?单从这些神情专注、听得出神的猫儿狗儿鸡儿猪儿的神态中,就足以领略到那美妙的音乐,他们肯定是在演奏那高亢激越令人回肠荡气的信天游呢!这位老人画的《大公鸡》威风凛凛,色彩斑谰,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引起轰动,被中国美术界最有权威的《美术》杂志作为封面刊出,还被选送参加了法国独立沙龙美展,令西方的一些美术家为之震惊。  
王朝辉  《农家小景》 常振芳  《山头上》 常振芳  《鹿鹤虎》
 现年已经76岁的老大娘常振芳年轻时是远近有名的巧媳妇,后因生活坎坷,精神上受到严重刺激,病情发作时哭哭泣泣,难以控制,吃什么药都无济于事,唯有拿起剪刀拿起画笔,一边哭着一边剪出或画出各种各样的神奇的花儿画儿,她心情才会好转,精神才会恢复正常。常振芳的剪纸和绘画作品构思离奇,思维空间开阔,天上人间,世界万物皆在她的绘画之中。1991年她在县文化馆的创作班上,一个月时间竟然创作了67幅草图,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草木鱼虫,劳动生活,皆被她画得栩栩如生,神奇无比。她创作的《牛群》、《鹿鹤虎》、《虎群》、《山头上》等作品,分别在全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和首届农民书画大奖赛中获奖。
    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比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终年累月辛勤劳动而又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勤奋创作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挚爱,凭着他们对黄土地的赤诚之心,凭着他们一双勤快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一幅幅古朴、粗扩、凝练、深厚而又生气勃勃的画面,他们把剪纸和绘画看作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甘于清贫淡于名利,无怨无悔,乐此不疲。81岁老人延喜芳临终前把窑洞门窗炕壁上全部换成自己新剪的窗花,然后把一包袱平日里积攒的各种各样的窗花留给儿媳妇。老人说:“我没有给你留下甚么好东西,我一辈子就爱剪花,就把这些东西留给你吧!”说罢,在满窑花丛中安祥谢世。
相关内容
安塞,中国艺术之乡 安塞民间美术人文环境论 搂兜
安塞县和安塞人的光荣与骄傲 民俗与民间艺术 安塞胜可游
安塞农民画 东方毕加索之作 陕北剪纸艺术新探 安塞秧歌
安塞民间美术印象 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的凝聚 高原吹手
滚滚黄土煽情的安塞腰鼓图片 安塞人窑洞  蛇盘兔 
信天游的旋律吸引人的想象力 安塞女人像首歌    安塞民间泥塑
陕北行,八十年代西行漫记 民俗与民间艺术    针扎
陕北行,九十年代西行漫记(1) 扳旱船  古塞芦子关
论安塞民间绘画艺术 蛋壳镶嵌画  坐帐花 
民间美术辅导者断想 安塞炕围画  布老虎
安塞民间绘画的风格  

Copyright © 2004 mgy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马国玉剪纸艺术创作室 2004
陕西省延安市马国玉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室: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工会四楼腾达公司
电话:0911-2937397 手机:13991783976 Email: ydm2686@mgyart.com  邮政编码: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