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陕北黄土高原古地中海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一·安塞古生物化石

三暮

  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板块是由整个宇宙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所产生的各种旋转合力作用形成的,旋转是宇宙中星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银河系是漩涡星系,从里向外伸出了四条旋转的“手臂”: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臂、3000秒差距臂,每条“手臂”都由难以计数的恒星和星云组成。其中我们生活的太阳系在猎户臂内,位于人马臂和英仙臂之间,但更靠近英仙臂。银河旋臂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太阳、地球本身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引力场范围内互逆旋转产生向心力,互顺旋转产生离心力。银河系引力场范围内,与太阳系的互相逆旋转产生向心力。
  地球上,黄河围成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板块。全球的大部分地震震中都分布在一些狭长的条带上,这些条带实际上勾画出了板块的轮廓。例如青藏高原板块与相邻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板块互相挤压,发生地震,所以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这两大板块被周边各有一条地震带包围着。
  在地球形成的晚元古代时代,亚洲大部分被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海)覆盖着。地球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形成向心力,大陆板块向南北两个极点漂移运动,由于地轴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66°34′的倾斜夹角,使得地球上大部分板块向北极极点漂移,在地球上大陆板块也有一个与地球逆时针旋转相反的力,即顺时针运动的力,他们之间产生向心力。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产生向北北东方向的顺时针旋转挤压力,由于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黄土高原板块和鄂尔多斯高原板块受到青藏高原挤压,从古地中海下面抬升,迫使黄河沿着两个高原的整体板块边沿外侧的地震断裂带处“几”字形包围流动。由于板块的顺时针方向运动,使得黄河的“几”字型看起来有些左上旋和右下旋的倾斜。黄土高原板块抬升的过程中,残存的古地中海得不到水源的补充,干燥、蒸发,形成盐矿。抬升陆地上得到少量水源补充的古地中海不断缩小,零星小面积的残留部分在陕蒙地带被称为咸“海子”,大面积的残留部分在青藏高原被称为“青海湖”。
 

中国主要山脉和山峰

地震和火山

表格:中国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
代纪 世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
早更新世Qp
新近纪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渐新世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C 362 单孔类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 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
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加里东构造阶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吕梁运动
滹沱纪 Hl 2300 五台运动
五台纪Wt 2500 阜平运动
-----------------------------------------------------------------------------------------


太古代
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
古太古代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00
Ar 4600地球形成
 

一、安塞出土古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从安塞地区的地层考古发现证明,远古陕北地质和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变化,是由海洋逐渐演变成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温带森林与温带草原混交的地区。例如:
1、安塞县已发现的早更新世中后期海相沉积物粗砂、砾卵石、浅红黄黏土中的庞大海洋动物龙骨(疑为海生恐龙),当地人称其为“土牛骨”,常把它用在创伤中作止血,以及此海洋动物的牙齿;
2、距今四亿年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化石;
3、浅红黄黏土、粗砂、砾卵石层中广泛存在的海洋贝壳,还有常与海洋贝壳伴随存在的海螺壳,当地人叫它为挂挂牛;
4、县文物馆收藏本地区挖掘出土的巨大的魁牛角化石,由此推论身躯庞大,进食植物量惊人,只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繁茂才能提供它生存的环境;
5、热带、亚热带才有的雌雄草化石;
6、陕北石油、煤炭的形成涉及到海洋与陆地的演变;
7、安塞地区挖掘出的象牙化石,除了已知的猛犸象生活在寒冷地区,现在野生大象多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8、在安塞县和子长县分别发现了热带树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东北部马鲁古群岛,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丁香和原产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的菩提树。
  根据现代石油勘探的结果来分析陕北地区和毛乌素沙漠的地质,地壳下的地层是相当平坦的,这也进一步证实陕北地区世界级油气田的形成是由海相环境构成,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板块是整体抬升,没有发生过断裂和褶皱。在高原上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与古地中海水的冲刷有关,当时这一广大地区为特提斯海浅海区。黄河围成的整体板块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且地壳地层平坦,说明它是整体被抬升的,受力部位在整体板块的西部向北东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板块运动则与地球自转相反,做逆方向运动有关联,也与青藏高原抬升后向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力是一致的,这个整体板块抬升后,古地中海退却,残留下“海子”,海子蒸发后即是盐矿。
 

安塞出土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硅化木被完好地保存在县文物文化馆内

 

  陕北石油的形成也始于这一时期,海相生物随古陕北的抬升被埋入地层,也说明古陕北处于古地中海北部的边缘,海洋浮游生物多处于海的边缘或处于浅海地区,浮游生物是形成石油的条件之一。板块从古地中海抬升后出现植物,因此推测陕北煤炭的形成则晚于石油的形成,那时陕北气候温暖、湿润,适于植物生长,是以后煤炭形成的条件。地壳不断运动,使得在与煤炭形成的同时期,一部分古树被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交换而成为树木化石,安塞出土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硅化木被完好地保存在县文物文化馆内。陕北人在红黏土层打制土窑洞的过程中刨出来大量的“土牛骨”、贝壳、海螺壳化石,“土牛骨”到底是海洋脊椎动物还是陆生脊椎动物?根据此动物的骨架在红黄黏土层、砂石层与卵石层出土分析,有可能是海陆两栖脊椎动物,也同古代文献记载的“夔牛”极为相似。安塞红黏土层中有大量的“土牛骨”化石,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突然灭绝的呢?根据食物链原理,古陕北地区的古地中海浮游生物在地壳上升过程中死亡,使海陆两栖的“土牛骨”古生物失去大量食物来源,才导致他们突然灭绝了。以此再进一步推论,有“土牛骨”化石的地方是不是应该就有石油呢?反之,在陕北有石油的地方应该能发现“土牛骨”化石,起码在安塞这个对应关系是存在的。
  从陕北地区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热带地区的植物化石到红黏土层、砂石、卵石所构成的地层,大致可以假想判断远古陕北地质的变迁和气候的变化过程。
  由于印度洋板块不断扩张,大陆漂移,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之间发生大陆岩石圈俯冲,使喜马拉雅地区抬高,中更新世以来近200-300万年,开始了造山运动,这一过程至今尚未结束。被抬高的喜玛拉雅地区产生的挤压力如同波纹一样向北北东方向扩散,使青藏高原与滇西、川西南产生了许多褶皱带,这些褶皱带就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这一片地区所看到的大峡谷,这些大峡谷的走向大致以喜玛拉雅向北北东方向所产生力的挤压波纹相似,呈西向东南方向弧形排列,使众多河流也由西向东南流动。这一带地层断裂运动变化剧烈,青藏高原板块与黄河包围的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板块,这两大板块的周边形成一系列断裂带即地震带,只要印度洋板块向北北东方向俯冲运动不停止,这两大板块周边的地震就不会停止。反之,两大板块周边地震带活动增多,说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还在继续,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板块还在受到挤压、抬升。我国境内山脉的走向也呈弧形波纹状排列,一直延伸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而在青藏高原西部一直延伸到境外,山脉走向则完全相反,呈东向西南方向弧形排列。印度板块的俯冲力作用在青藏高原,使它的西、北、东三个方向衔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大圆弧。
 

青藏高原圆弧状褶皱山系

 

  青藏高原地壳挤压、抬升的力逐波向陕北地区延伸,把古陕北地区的海底地壳抬高,使向东奔流的黄河受阻,黄河不得不顺着鄂尔多斯-黄土高原板块周边的断裂带流动,据此推断,陕北高原的地质年龄应该在新生代,晚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甚至晚于黄河的年龄,因为有了陕北黄土高原的隆起才使得黄河无路可走,折向北流。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此前,中生代的恐龙和许多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到第三纪后期最高等的动物——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新生代开始时,古地中海比现在大,古欧亚大陆比现在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陕北还处在古地中海中。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喜马拉雅山的耸起导致古陕北浮出古地中海是近200万年的事。

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古生物

安塞县新尧坪村出土特提斯海古生物龙骨

安塞县镰刀湾乡出土古象牙化石个人收藏

安塞县出土夔牛角化石安塞县文化馆收藏

安塞县蔡阳坪村出土特提斯海贝壳

安塞县肖官驿村出土贝壳常与海螺壳伴随

安塞县蔡阳坪村出土特提斯海古生物牙齿和骨架化石

安塞县肖官驿村出土特提斯海螺壳

距今四亿年古生代泥盆纪特提斯海鱼化石

特提斯海鱼群化石出土于安塞县镰刀湾乡

安塞北部肖官驿村、蔡阳坪村,红胶泥砂石层中随处可见海洋动物骨骼贝壳化石,根据观察,海洋动物化石多分布于安塞北部地区。原产于印尼的丁香树群发现于安塞县老灵山。原产于印度热带植物菩提树发现于子长县。

 
 
《陕北远古是海洋》最近更新时间:2017-03-03  本文摘自2015年3月将要出版的新书《安塞腰鼓探秘》

 

相关内容
西汉时期的道观 清光绪年代地契中的传奇故事
安塞发现谢子长将军的部分遗物 膚施县民国税票
安塞发现大量唐代崖刻 真牛B陕北远古是海洋?
安塞县发现宋代秧歌画像砖 黄土高原形成前被特提斯海覆盖
安塞县发现清代祠堂 大陆板块顺时针旋转漂移的动力源自地球自转
安塞县发现一批清代珍贵藏书  
安塞发现一套古代中医医疗器具  
安塞发现一口清代军用大刀  
安塞发现热带地区雌雄草化石  
安塞发现罕见的动物犄角  

 


Copyright © 2004 ansaiar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塞民间艺术创作室 2004

Email: ydm2686@ansaiart.cn